福建江夏学院公共事务学院成立于2015年4月10日,前身可追溯到1988年开办的劳动人事管理、思想政治工作两个成人专科专业。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,我院努力培养具有公共服务知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,为社会领域制度创新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、科学有效社会治理体制的形成提供了智力支撑,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。
----学科专业建设
我院目前设置的行政管理、公共事业管理、社会工作三个普通本科专业均为我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,是具有广泛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。目前国家级、省级、校级教学改革平台有:
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(行政管理)
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(行政管理)
福建省高校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教学团队
福建省高校“工商管理(服务管理方向)”应用型重点学科
福建省社区管理服务专业群
福建省应用型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
福建省本科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
福建江夏学院“社会学”应用型重点学科
----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
积极实施本科生教育“质量工程”计划,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,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。近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2项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,获得国家级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0多个,获得大学生挑战杯国家奖1个。建成各类实验室3个,建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3个。突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,“管论天下”学生论坛暨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以已举办多年,成为一项专业性、创新性、品牌性的学生活动。就业质量良好,就业率96%以上,近年来共有100多位同学考上厦门大学、南京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;有40多名同学考上选调生和村官。
----一流课程
我院的《管理创新—案例与实践》课程,是教育部认定的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(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)。
----科学研究
学院科研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,科研成果喜人。近五年,我院教师共主持60多项国家级、省部级以及地厅级课题,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5项,公开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60多篇,出版专(编)、译著和主编教材22部,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项。
----科研基地
福建省高校海峡经济区公共政策研究基地
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--青少年事务研究中心
福建省信访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院—人民信访社会治理研究中心
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—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福建调研合作基地
社会发展研究中心(校级)
地方公共管理研究所(校级)。
----师资队伍
学院现有教职工45人,其中,专职教师34人(教授6人、副教授12人,博士14人);97.06%的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;省级优秀人才4人;“双师”型教师有28人。教师的年龄、学历、职称结构合理,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。学院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,鼓励教师深入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、讲学、锻炼,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;学院还大力选派教师参加北京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厦门大学以及美国高校等知名大学访学进修。他们责任心强,教学理念先进,教学经验丰富,教学方式与手段灵活多样,尤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,教学效果颇受学生好评。
----图书资源建设
学院目前已拥有15000册(件)纸质文献,专业阅览室1间。
----对外合作交流
学院积极推进院地合作,取得了可喜成效。与福州鼓楼区组织部、仓山区行政服务中心、福建议和网、福州光合社工机构、闽侯县白沙镇林柄村等基地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;成立了福建议和劳动人事产业学院;我院多次承办省级学术交流会议、举办“龙江讲坛”、“菁英讲坛”等校级学术交流活动,为区域经济发展及人才培养献计献策。
----党建工作
公共事务学院党委成立于2015年,现有党委委员6人,党员 262名,其中教工党员32人,学生党员230人。下设党支部11个,其中教工党支部3个,学生党支部8个。
学院党委 “围绕中心抓党建,抓好党建促发展”,通过“三个结合”打造“行走的红色课堂”,实现了党建工作和学院发展双促进。一是与“四史教育”相结合,组织党员到红色教育基地现场学习,增强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。1个支部被评为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,3个支部被评为校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。二是与“社会实践”相结合,以教师党员为先导,学生党员为骨干,走出校园,走进社会,提升社会调查能力。1篇调研报告获福建省党建课题调研优秀成果三等奖。三是与“第二课堂”相结合,以“一马当先”知识竞赛为抓手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为载体,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、感染力。学生党员林秀琼参加第四季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“一马当先”知识竞赛,获得本科组个人二等奖、本科组团体一等奖;学生党员石本万参加第六季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“一马当先”知识竞赛,获得本科组个人三等奖,并在“网上重走长征路暨四史学习教育活动”中获得全国第三、全校第一的成绩。
(2022.02.24)